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棚導覽生態遊

 

日期 5月12~13日 大澳汾流  天后誕花炮會照片

             6月24日 大埔 大王爺誕照片

             7月17~20日 坪洲  戲棚照片

             7月21~22日 大澳  楊侯誕照片

             9月29~30日 東涌  東涌楊侯誕照片

            (2012年參考活動日期)

           

粵劇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香港首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粵劇文化得以保存,源自傳統的戲棚粵劇。戲棚導覽生態遊是特色生態遊之一 ,亦是唯一由本會與學術機構研究人員合作的同類活動,適合有興趣了解本土文化、歷史、生態人士參加

 

以下是東涌侯王誕為例的戲棚導覽生態遊

大嶼山北面路線(由東涌地鐵站至沙螺灣碼頭)先後經過兩個蝴蝶繁殖區-沙螺灣 和䃟頭,而沿途經過的頭和東涌舊碼頭都有一大片泥灘,棲息了招潮蟹和彈塗魚紅樹林在沿途海岸邊都可以見到頭還有一個特色,便是大小馬蹄蟹的棲息處沿途經過多個古老漁村,村民保留的風水林也間接保留了昆蟲的棲息處經過的果園,正好提供蝴蝶幼蟲的主要食糧,難怪各種昆蟲數量都相當豐富

東涌侯王古廟(香港地區有侯至廟八間,分別是九龍城大澳、東涌、廈村、屏山、元崗、東頭村,後四者均在元朗),又稱東涌侯王宮,位於大嶼山東涌沙咀頭之西,面向東涌灣,現被列為香港級歷史建築。涌侯王古廟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供奉南宋名臣楊亮節。這是當地村民從九龍城侯王廟請來,以求制服瘟疫的。由於相傳楊亮節在保護宋帝昺曾在東涌灣外與元軍海戰,故將廟宇選址於此。

東涌炮台是香港以前的一個炮台陣地,位於新界大嶼山東涌下嶺皮村,現時已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清朝道光年間,為了阻止鴉片貿易和海盜侵略,當時的清朝水師於東涌興建一個所城,落成於1832年(一說是1817年),設有6門大炮,以控制海面交通。1898英國租借新界,炮台遂被廢棄。香港日治時期,炮台曾被日軍重建。香港重光後,炮台所在地被用作警署用途,後成為東涌公立學校校址一部份。而炮台所在地於1979824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並曾於1988年全面維修。現在兼為東涌鄉事委員會辦事處。東涌炮台現址面積為7080米,現時仍現存6門大炮,置於花崗石及水泥的基座上,有鑄於1805年、1809年和1843年的。炮身刻有漢字,寫有鑄造年份。

東涌天后廟原位於赤鱲角東北端的廟灣,建於道光三年1823年)。天后宮的牆壁、天頂、門扇、香案及天后神像等皆以花崗石製,故此亦稱為「石廟」。由於新機場工程影響,天后宮已於1991年拆卸,所有石構件均妥為保存,並一磚一石重建東涌黃龍坑,即赤立角新村。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善男信女都到廟宇參拜。

黃龍坑郊遊徑,由赤立角村出發往大東山的一段山路,由平地起步,沿石級小路可上高達8百多米的大東山,在5百多米地方聚集多種較罕見的植物,如海島十大功勞,大果馬碲荷,香港細辛等。香港細辛(Hong Kong Asarum) 為香港特有種,只在大嶼山發現。大果馬蹄荷(Exbucklandia tonkinensis)只在大東山發現。海島十大功勞(Island Mahonia)在中國境內現狀屬瀕危。

東涌河香港大嶼山的一條河流,源自彌勒山及地塘仔的山溪,流經石門甲,最終在東涌戶外營一帶流入東涌灣。東涌河是具生態價值的河流之一,扶養超過20種香港原生淡水魚,以及多種具保育價值的物種,包括罕有的北江光唇魚Acrossocheilus beijiangensis米魚Oryzias curvinotus學名弓背青鱂)。北江光唇魚幼長的鯉科魚類,身體修長,口部突出,位於下方,長有兩對觸鬚。背鰭和腹鰭基部相對,尾鰭深叉型,全身淡黃色,軀幹上有五至六條色直紋。弓背青鱂是初級淡水魚,屬怪頜鱂科/青鱂科。牠的背鰭短小,位於身 體後端近尾鰭位置。弓背青鱂主要棲息於水稻田,故又稱米魚(拉丁學名中Oryzias是稻米之意) 弓背青鱂在本港的群落不斷下降,只在10個以下地方找到。

䃟頭村對開濕地,因為存育有海草床,己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海草(Seagrass)不同於海藻(Seaweed),是水中唯一的開花植物。香港共有種,分別是大葉藻(Dwarf Eel Grass)、貝克喜鹽草(Becar’s Halophila)、喜鹽草(Oval Halophila)、川蔓藻(Widgeon Grass)海草是繼紅樹林和珊瑚礁以外又一個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大面積的連片海草被稱為海草床,是許多大型海洋生物甚至哺乳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在生態上具有重要意義。

䃟頭村濕地有紅樹及類紅樹多種(例如秋茄、木欖、海欖雌、海漆、桐花樹,而類紅樹有黃槿及海芒果),紅樹(Mangrove)是潮澗帶生長的木本植物,不同文獻對紅樹有不同的分類。李成業 水上森林 (2002) 中的真紅樹有8類:木欖、秋茄、欖李、海漆、桐花樹、銀葉樹、海欖雌、鬯蕨;類紅樹有4種包括老鼠簕、黃槿、海芒果、楊葉肖槿。王文卿、王瑁 中國紅樹林 (2007) 其中香港地區的真紅樹有9種紀錄:木欖、秋茄、欖李、海漆、桐花樹、老鼠簕、海欖雌、鬯蕨及紅海欖(已滅絕);類紅樹有7種,包括假茉莉、水黃皮、闊苞菊、黃槿、海芒果、楊葉肖槿、銀葉樹。

䃟頭濕地也是中國鱟(又名馬蹄蟹 Horseshoe Crab)的繁殖地點。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泥盆紀(Devonian Period),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它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被稱為活化石。有人也稱它為馬蹄蟹,其實它與沒有關係,倒是跟蜘蛛有親緣。鱟是節肢動物(Arthropoda)肢口綱劍尾目動物,現存有34種。值得一提,鱟的血液是色的。

 

戲棚導覽由粵劇教育專人(進入facebook)統籌,並安排戲班人員導賞講解,包括後台參觀、裝身示範、觀賞棚戲、竹棚花牌、節誕儀式等。

粵劇的演出誕期資料可參考  2011神功戲列表  2012列表   

 

查詢可WhatsApp 9494 6446 甄生要求報價

特色

- 首創生態行程加入戲棚考察

- 獨特生態環境:東涌河(罕有原生淡水魚);䃟頭村濕地(海草床、馬蹄蟹)等

- 進入戲棚後台參觀

- 適值侯王誕期;賀誕的文化氛圍,有別平時

 

行程〔行程會因應當時情況而適當微調〕

1400 東涌港鐵站B出口集合

(東涌搭38號巴士,逸東總站出金牛廣場前方出口右轉,天橋底過河口位右轉入村前行5分鐘)

 

1430 戲棚導覽

粵劇淵源、竹棚建築、花牌紮作、後台參觀、侯王宮、賀誕文化

 

1530 生態漫遊

東涌河下游考察 à 黃龍坑郊遊徑 à 東涌河口 à  頭村濕地

〔受潮水漲退影響。因潮漲時,潮水會淹浸部份生態點,無法考察。 會盡量因應潮水漲退來調動行程。〕

 

1830 行程完畢

〔可選擇自行留下吃晚飯,於1930到戲棚觀賞例戲《 六國大封相》、正本戲《碧血寫春秋》。此戲棚沒有公開售票,外人觀戲雖不用付錢,但要「走位」。〕

 

收費

待報價

 

查詢:可WhatsApp 9494 6446 甄先生(香港生態旅遊學會)

報名:把費用入FPS/PayMe 9494 6446由本會確認收訖即可。